当特朗普挥起“关税大棒”转向航运业,试图让中国船只“买票上船”时一点金,中方没吵没闹,直接一记“转舵”回应——不玩了,换港口、换航线、换市场。这一次,轮到中方开始“去风险”。全球航运的方向盘,正悄悄转向一个新的坐标。
航运被“征税”?特朗普这招动了谁的奶酪
如果说过去几年中美贸易战是一场关税“博弈”,那么如今,美国把战火烧到了大海上。2024年10月起,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船只征收“附加服务费”,每次最高可达150万美元,累积甚至能飙到350万美元。
听起来像是“过路费”,但这条路是全球贸易的大动脉,背后牵动的是整条供应链的神经。美国的说法是:这是为了打击中国“不公平的航运竞争”,扶持自家造船业。
但问题是,美国产的船太少,全球90%以上的船只都与中国有关——不是中国造的,就是在中国下单、由中企运营。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拦下所有挂着亚洲牌照的车,只为了扶持本地修车厂,听起来就不太靠谱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指出,这项政策的实质,是“贸易战2.0”,把制造业的攻防战带到了航运领域。特朗普希望通过提高中企成本,把订单逼回美国船厂。但现实是,美国船厂全球市场份额不足1%,连造艘远洋货轮都得排队等上几年。这不是大刀阔斧,是拿小刀割大象。
更大的问题是:这项收费不仅难以精准打击中国,反而可能误伤全球航运业。所有与中国搭边的企业都可能被波及,等于把全球的“海上交通”都当成了靶子开火。
中企不吵不闹,直接换路走:航道重构一点金,市场换挡
面对美国这套“海上关税牌”,中国企业没硬碰,而是悄悄地、系统性地开始了“去风险”操作。中远海运等大型航运公司早在政策落地前就开始重新部署船队,主动减少对美航线上的中国制造船舶投入。这不是撤退,是换路,是“绕过去”。
2024年上半年,中远在亚洲航线的运力增长了5.2%,非洲和拉美航线增长11.9%。这意味着中国航运公司开始把重心转向更愿意合作的新兴市场。不是不做生意,而是不跟你做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中方没有单打独斗,而是通过“海洋联盟”这种航运“朋友圈”,与法国达飞、台湾长荣等公司一起调整航线布局。在美国航线上,逐步减少中国背景的船舶,增加第三国船只的运力投放。这就像打篮球的时候换个打法,避开裁判重点盯防的球员,换位突破。
而在中长期,中国不仅是在“避雷”,而是在重新画地图。从“一带一路”港口投资,到加强与东南亚、南美洲的物流合作,中国正试图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这不是被打退的结果,而是主动转身的选择。
据克拉克森研究数据,2023年中国船厂拿下全球56%的新订单,远超韩国的29%和日本的8%。这说明,产业链上游掌握在中国手里,美国想靠收费逼中企“让渡市场”,无异于“挤牙膏挤到水龙头上”。
美国“反向脱钩”的代价:被堵的不是中国,是全球
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响,但结果可能是“搬起航运砸了自家港口”。美国国内不少行业已经叫苦不迭,尤其是依赖海上运输的农业和能源出口商。
《金融时报》援引美国农业协会的数据称,如果中国船只减少停靠,美国西海岸港口的吞吐量可能下降近20%。这意味着码头工人要歇工,地方政府财政吃紧,连周边餐馆的生意都会跟着冷清。
而且,这不是简单的“你不来我找别人”。全球航运市场并不是随时都有空船等着你。旺季一到一点金,美国航线可能出现运力紧张,物流延迟,运输成本激增,最终埋单的还是美国消费者。这不是脱钩,是脱线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想通过这项政策逼迫产业链回流,但现实是造船业不是开个工厂那么简单。美国船厂不仅产能不足,还面临熟练工人短缺、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。这就像要在沙漠里造森林,光有愿望不够,还得有水、有土、有太阳。
而中国这边,因为早早看清形势,反而加快了全球布局的节奏。通过RCEP等区域合作框架,加强亚洲内部贸易,把风险摊薄。与此同时,中国也在推动与欧盟、东盟等国家建立非美元主导的结算体系。这是一场悄然发生的“地缘经济去美元化”,不是喊口号,是在用航运网络说话。
联合国贸发会议在最新报告中指出,全球航运正经历结构性重构,单一市场依赖成为主要风险源。中国的调整,恰恰是对这种新趋势的提前回应。
这场看似“航运争端”的背后,其实是中美博弈的又一轮回合。美国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重构全球航运格局,但现实给它画了个问号。中国不是被动应对,而是用市场逻辑绕开限制,走出一条更宽的路。
从制造到物流,从港口到航道,中国正在推动一场属于自己的“全球重构”。美国想脱钩,却发现自己被困在线上;中国想去风险,却意外建立了更大的朋友圈。
这不是一场谁赢谁输的较量,而是看谁能更快适应新的节奏。大洋的潮水已经变了方向,谁还在原地踏步,谁就会被浪头拍在沙滩上。
参考资料
观察者网 “中企这样去风险,旺季一到,美国将面临运力短缺”
易速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